从编号“1213”到“大好河山”全家福,揭秘《南京照相馆》时代记忆

从编号“1213”到“大好河山”全家福,揭秘《南京照相馆》时代记忆

hyde158 2025-07-24 中式装修 5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一群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日军罪证,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真相。影片还原了1937年南京城的悲壮与坚韧,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民族的血性与尊严。7月23日,影片主创接受采访,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与感动——从邮差阿昌的“1213”编号,到“大好河山”的全家福,再到《新华日报》的泛黄铅字,每一处细节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用“照片”解读角色背后的故事

在《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胸前的编号“1213”格外醒目——这个数字正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的日子。“阿昌不仅是一个角色,他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缩影。”刘昊然在解读角色时说。从最初只求自保的普通人,到最终冒死传递日军罪证的勇士,阿昌的转变恰如那个年代无数中国人的觉醒。那个缝在制服上的编号,成为整部电影最触动人心的细节之一。

王骁饰演的照相馆老板老金,操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话,在贡院街经营着小小的照相馆,见证了这条街上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王骁对这个角色有特殊的理解:“老金对照相的热爱,其实就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照相馆里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这个城市和时代的面貌。

南京籍演员周游在谈及这段历史时,目光深邃而沉静。父亲讲述的往事就像一粒种子,深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随着岁月流转,这颗种子在他心中不断生长——从最初单纯听故事的孩子,到学会理性思考的青年,再到今天站在摄影机前演绎这段历史的演员。周游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让更多人了解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让这份沉重的记忆得以传承。

高叶则从毓秀这个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就像我们每个追梦人的镜像,”高叶动情地说,“爱美、要强,有点小虚荣,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如果没有那场暴行,她本可以和自己一样,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哪怕只是演些小角色,也是幸福的。这让我更懂得珍惜现在的创作机会。”

影片中,有个令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的全家福戏份,老金缓缓翻动背景幕布,北京故宫、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万里长城等祖国地标一一闪现。来自天南地北的避难者们用各自的乡音念出这些熟悉的名字,最后,小女孩清脆的呼喊“这是大好河山”让无数观众瞬间泪目。导演申奥,在某次航班上注意到同行的演员肖央一直专注地凝望窗外。“在看什么?”“在看大好河山。”俯瞰舷窗外的景色,申奥觉得,中国风景才称得上是“大好河山”。

申奥说,电影拍摄过程中,高度还原了当时枪林弹雨的南京城的场景细节,大到街道地标,小到墙砖标语,在近距离感受过这座城市之后,他对南京有了别样的感受,下飞机后,漫步南京街头,一路上阳光灿烂,鳞次栉比的高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他认为,眼前安宁祥和的景象,是电影最好的结局。

照相馆中的百姓是所有中国人的缩影

1937年的南京城,炮火连天中,吉祥照相馆成为乱世最动人的中国缩影。这方寸之地,汇聚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中国人:王传君饰演的翻译王广海操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高叶塑造的常州演员毓秀,吴侬软语中带着戏曲韵白;王骁演绎的照相馆老板老金,纯正的南京话里透着市井智慧;刘昊然诠释的邮差阿昌,浓重的北方口音掷地有声。

“当时的南京不仅是南京人的南京,更是全中国人的南京,”刘昊然在访谈中深情说道,“这座城市沦陷时,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他们共同谱写了这段悲壮的历史。”影片高潮处,阿昌面对日军指挥官伊藤,用尽最后力气吼出一个个南京地名:“教敷营!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这声声呐喊,不仅是个人的抗争,更是整个民族的怒吼和回响。

高叶谈起用常州方言演戏的经历格外感慨:江苏方言千差万别,尽管我们彼此方言不同,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在面对暴行时,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心意相通,凝聚成一股力量,做正确的决定。王传君从这段历史中汲取了力量:“它让我更加确信,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最坚韧的根系。”

在导演申奥看来,照相馆是一座缩微的南京城,“吉祥”的名字升腾着平凡而动人的烟火气,那是千家万户平安、顺遂的朴素愿望,这里曾见证无数战前南京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间,日军的暴力闯入摧毁、吞噬了往昔的全部。申奥认为,影片中的这些小人物,从单纯想要活下去到想让更多人活下去,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人本质的精神,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刻的东西。

主创获赠1938年揭露日军暴行的《新华日报》

影片中,有个关键场景令人难忘:众人屏息围聚,凝视着1938年《新华日报》上触目惊心的标题——《日寇在南京兽行 屠杀军民数以万计》,配图中日军暴行的照片刺痛着每个观者的心。

这场银幕内外的历史呼应迎来了更深刻的延续。在媒体群访现场,《新华日报》报史馆研究员吴玉涵向《南京照相馆》主创团队郑重赠送了3份珍贵的报纸复印件:1938年3月9日头版、二版,以及3月11日四版。这些泛黄的纸页上,凝固着中华民族最痛楚的记忆。

“这些报纸是历史的见证者。”吴玉涵指着报纸上的铅字介绍道。据统计,1938年1月至5月间,《新华日报》共刊发了10余篇关于日军在南京暴行的报道,向世人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其中,1938年1月23日,《新华日报》以《恐怖的南京城》为题,对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报道;1月25日,又以《南京紫金山杀人竞赛》为题,曝光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杀人竞赛,对臭名昭著的“百人斩”进行披露……

吴玉涵说,影片中出现的报纸版面,正是基于3月9日《新华日报》头版报头与二版《日寇在南京兽行》整合而成。该篇报道中详细记载了日军在南京下关等地屠杀中国军民的情况:“在下关方面不及退却之吾军,当场被杀者约有万计,道路变赤,尸阻江流,被俘于麒麟门一带四千余人,无饮无食,每日倒毙者四五百人……”简短的文字,将南京沦为人间地狱的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主创团队接过这些报纸时,87年前的油墨与今日的胶片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电影道具与历史文物的相遇,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对历史真相的坚守与传承。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本文标题:《从编号“1213”到“大好河山”全家福,揭秘《南京照相馆》时代记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