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八十年时空流转,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在 2025 年秋季的开学第一课中开展对话。课堂中,贵州学子们重温了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坚守教育火种的壮阔历史,感悟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文化脊梁。这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将抗战记忆转化为生动教材,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
昨晚(8 月 31 日),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联合五所高校打造的 " 开学第一课 "《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上线播出。节目以抗战时期高校西迁贵州办学的历史为主线,通过珍贵影像、AI 复原场景和深情讲述,再现了战火中师生坚守教育使命、贵州人民与内迁高校共克时艰的感人历程。全省各地中小学积极响应,组织师生收看节目,并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战精神主题教育,让开学第一课成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启迪未来的重要载体。
" 浙大在湄潭办学 7 年,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国家和民族危机之时,知识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湄潭县浙大小学学生兰钧涵深有感触地说。
"80 年前,他们坐在战火纷飞的教室中,以笔缀叙写中华文化,而 80 年后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更应该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中学学生贾岚清说。
福泉中学开学第一课
《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不仅是一堂课,更让人回到了那段战火淬炼历史。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有意识地以文化教育设施为破坏目标,企图从根本上摧毁中国。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冲,以淳朴热情的胸怀接纳了多所高校。贵州人民拆门板、腾祠堂、献新屋," 揭瓦开门迎教授 ",在极艰难的条件下为中国文脉的延续提供了重要庇护。
湄潭县浙大小学开学第一课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七年,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 " 东方剑桥 ";大夏大学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增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性认同;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平越(今福泉)的桐油灯下坚持英文授课与思考;广西大学在五千人的小城传播农技、义卖募捐;国立贵阳医学院在室如悬磬的环境中开创贵州高等医学教育先河……这些高校在战火中创造的奇迹,不仅保存了学术实力,更赓续了文化命脉。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入侵,展现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抗战教育培育并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民族中学组织新生走进县档案馆和水族文化博物馆,以触摸历史实物、聆听抗日故事的方式开展 " 开学第一课 "。土枪、梭镖、马刀等水族同胞作战物品,以及缴获的日本军刀、钢盔等历史文物,成为 " 活的历史教材 "。
" 指尖传来的粗糙质感似带着历史的温度,当年水族先辈马刀对洋枪的激烈战斗在眼前浮现。" 学生韦祥城触摸这些战利品时感慨。
三都县民族中学学生走进文化博物馆
遵义市赤水市第四小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 " 开学第一课 ",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学生吴美齐说:" 我觉得传承抗战精神首先得把历史记在心里,今天的好日子是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不能忘本。"
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级各类学校把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作为 " 开学第一课 " 主要内容,通过历史影像、抗战故事和互动问答,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 14 年浴血抗战的艰苦历程。
" 我们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作为‘开学第一课’,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教育和引导我们的青少年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要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印江第四中学校长陈勇说。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 " 开学第一课 " 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抗战历史,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书灯不灭,烛照复兴,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抗战精神将继续激励贵州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本文标题:《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烛照复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