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学府,你们将感受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聆听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先辈故事,体验大师云集、创新迸发的学术氛围,探索多元发展、全面成长的无限可能……从这里向新出发。”
今天(8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举行,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了题为《向新出发,在积累中成就卓越》的讲话,寄语2025级本科新生。

8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讲话。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丁奎岭谈到,向新出发,不仅要主动适应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更意味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变化、未知与挑战,进而创造突破超越的可能。他希望同学们主动适应学习模式、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知识快速迭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在持续耕耘、点滴积淀中扎牢知识根基、精进能力本领、淬炼精神品格,逐步创造自己的卓越人生。
丁奎岭在讲话中交流了三点想法。一是立足新起点,在勤学笃行中筑牢知识根基。他认为,与高中不同的是,大学更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进行主动规划和自主探究,找到所在学科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契合点,“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以归零心态建构专业知识体系;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行业实践中厚积薄发,体悟专业使命。”
二是打开新视野,在交叉融通中磨砺创新本领。“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前沿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跨界融合,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丁奎岭希望,同学们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心态,主动打开新视野、接纳新事物,于跨学科汲取知识、跨边界探索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的契机。大学学习既需要聚焦专业但又不应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每一次打破认知框架、开展跨界协作的尝试,都是对于创造新的可能性的积累。
三是勇担新使命,在与国同行中成就卓越人生。2025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丁奎岭向新生讲述了钱学森五次人生选择的故事,“这正是交大人与国同行的生动诠释”,他希望同学们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价值追求,在变革迭起的时代坚守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初心,更要把责任与使命付诸于行动。
【以下是丁奎岭发言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202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5200多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路培育和支持你们的父母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以“交大人”身份开启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大家的到来也为即将迎来建校130周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学府,你们将感受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承,聆听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先辈故事,体验大师云集、创新迸发的学术氛围,探索多元发展、全面成长的无限可能……从这里向新出发,开启一段逐梦前行、追求卓越的青春旅程。
向新出发,不仅要主动适应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更意味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变化、未知与挑战,进而创造突破超越的可能。这既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业社会,到机车轰鸣、厂房林立的工业革命,再到信息爆炸、智能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每一次跨越都源自于对创新变革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展开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韧劲,积跬步至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蜕变。各位同学都是这一伟大奇迹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希望大家在大学期间,能够始终葆有向新出发的积极姿态,主动适应学习模式、生活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知识快速迭代、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在持续耕耘、点滴积淀中扎牢知识根基、精进能力本领、淬炼精神品格,逐步创造自己的卓越人生。
借此机会,我和杨振斌书记一起,和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是立足新起点,在勤学笃行中筑牢知识根基。大学是积淀专业知识、厚植专业志趣的重要时期,学习依旧是你们首要的任务。与高中不同的是,大学更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进行主动规划和自主探究,找到所在学科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契合点,为今后挑战未知、创新突破打好基础。
近年来,学校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更加优秀”的育人理念,为同学们提供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等多种学习渠道,以及行业见习、创新创业等实践机会,帮助大家夯实专业基础,拓展成长空间。我校致远学院第一届理科班毕业生韩帅,就是在大一的离散数学课上接触到“四色猜想”问题,由此萌发了对密码学的浓厚兴趣。他积极报名参加首届致远荣誉计划,提前辅修研究生阶段的密码工程等课程,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参与项目实践,对当时兴起的网络存储加密开展研究,并逐渐确立了投身科研的志向。毕业后他选择了校内直博深造,而后赴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有所成后回国任教,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领域持续深耕,向着“后量子密码技术”的新前沿发起冲击。
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大家秉持学无止境、循序渐进的求知态度,坚持勤学善思、心无旁骛的良好习惯,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以归零心态建构专业知识体系;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行业实践中厚积薄发,体悟专业使命,明确学习目标,走好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二是打开新视野,在交叉融通中磨砺创新本领。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已经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有了初步认知。事实上,人类迄今获得的知识浩如烟海,学科专业的划分便于我们聚焦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专业化优势,却也由此形成了边界壁垒。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前沿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跨界融合,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大学汇聚着拥有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师生,有利于在宽广视野下开展交流合作,催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发现。同学们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心态,主动打开新视野、接纳新事物,于跨学科汲取知识、跨边界探索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的契机。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行业瓶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跨界突破的新思路。发酵是生物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微生物生长的时间管控一直是产业界面临的难题,通常需要工程师依据经验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手动调控,试错成本高,生产稳定性难以保证。面对这个“过程黑箱”难题,集成电路学院李金金教授团队突破传统模式,将AI技术与生物制造深度融合,创造性地将“时间维度”纳入过程建模,历时多年积累数据、迭代模型,最终实现了用AI技术生成发酵操作方案,攻克了生物发酵领域实时预测与精准调控的国际难题,显著提升了生产稳定性和效率,也为优化其他高风险、高成本领域的生产流程,带来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模式”新思路。
同学们,大学学习既需要聚焦专业但又不应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每一次打破认知框架、开展跨界协作的尝试,都是对于创造新的可能性的积累。希望你们积极跨越学院、学科边界,增强协作能力,于交叉融通中激发创新潜能、拓展认知疆域,在知行合一中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在创新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
三是勇担新使命,在与国同行中成就卓越人生。个人的人生成就,既来自于立足岗位日拱一卒的不懈攀登,更体现在主动服务国家与人民所需的坚定选择。回顾交通大学近130年来的峥嵘岁月,图强兴邦是始终不渝的办学初心,爱国奉献是代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在“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一朴素校训的背后,逾四十万交大人心系华夏,投身于祖国建设与发展的洪流,成就了巍巍学府的卓著声誉,留下了一段段丹心报国、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
钱学森学长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五次人生选择的故事,正是交大人与国同行的生动诠释。1929年,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18岁的钱学森在交大选择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求学期间,亲眼目睹天空中肆虐的侵略者飞机,他作出了改学航空工程的重大选择,刻苦钻研并撰写发表《火箭》一文,确立了航空救国的坚定志向。赴美深造时,他发现航空工程领域工作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于是选择研究航空理论并取得杰出成就。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学长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阻挠毅然回国,面对国家需要做出了第四次重大选择,紧密对接国防建设急需的导弹、火箭与卫星等研发任务,义无反顾献身祖国航天事业。1982年,古稀之年的钱老回归学术理论研究,以独特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五次人生选择塑造了钱学森学长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航天事业乃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长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同学们,希望大家向以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交大先辈学习,不仅要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价值追求,在变革迭起的时代坚守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初心,更要把责任与使命付诸于行动,践行“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在赤诚奉献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进入交大求学的第一天,在今后的时光中,我将和全体老师一起,与你们携手并进,陪伴支持大家一路前行。希望你们做矢志创新的探索者、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以高远的视野确立人生方向、练就真才实学,坚持与国同行、不懈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卓越人生!
再次欢迎你们,新交大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家装公司,本文标题:《大学如何向新出发?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对本科新生提“三点想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